今年鳳凰花開之時,我的研究生活即將告一個段落。

想起六月初通過口試那刻,胸口那塊"大岩石"終於被自己征服的成就感,雜陳的感受實在難以形容,當數百日的研究成果結晶之精華裝載於厚實的論文,文中每一章節、每一個樣本、每一筆數據都潛藏著不同的心路歷程,在此同時亦須誠摯地感謝許多人。


※以下粗體字是論文未提及的誌謝隱藏版...


首先謝謝蔡金河老師多年來的教導,他對於學術的堅持讓我佩服,從大學參加地科meeting到研究所,讓我有管道從文科跳到理學世界,過程雖驚險且無法避免文、理交織的衝突與跌撞,好在蔡老師能使學生多方思考,並不斷幫助學生突破研究階段所到遇到的瓶頸,在老師的指導下,於2011地質年會中投出兩道題目,其中壁報比賽部份榮獲優等獎,再次衷心感謝。



野外調查,感謝礦務局東辦處林錦村科長與億元石礦場莊木順先生的撥冗協助方能取得新發現的岩石樣本,也要謝謝成大黃克峻、北科大何恭睿提供諸多寶貴資訊。薄片處理技術要謝謝臺師大葉孟宛老師和林郁伶,當時,就在緊要的時刻,取得了左右主題的關鍵樣本,因為有你們的幫忙黏貼細切,我才能迅速地處理完成岩石薄片接上進度。


岩象觀察要謝謝岡山大學Tatsuki Tsujimori教授提供一個台灣未見的新指引。我很感謝Tsujimori教授給我的機會,我真的有仔細考量是否到日本唸博班的可能性。


樣本分析,非常感激中央研究院地科所Yoshiyuki Iizuka博士、惠合、雅婷的協助,本研究9成以上礦物分析數據來自電子微探儀(EPMA),沒有你們的大力支持是無法完成的,至今仍懷念在中研院那段日子!獨自住宿在台北車站前的背包客之家,一次就是住一週,每天早出晚歸搭捷運到南港並轉乘公車往返(why? 省錢,因為住宿沒補助@@),累嗎?不,我很喜歡那兒,因為可以無旁騖的分析岩樣,而且數據的質比EDS好太多了,每每滿載而歸(沒有每次啦! 機器也有生病的時候)。


還有感謝台大鍾孫霖老師、李寄嵎老師、宜臻、倢瑜,在全岩分析(XRF、ICP-MS)幫了我很大的忙,使得研究成果更豐碩,另外也需謝謝成大永欣學姐提供許多地化資料。


地質溫壓計算要特別感謝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向華的技術支援,幫我省下軟體摸索的時間。變質岩熱力學相平衡其背後學問博大精深,我要能完全弄明白應該可以讀博班了,有機會再換我到你那邊聚聚。


研究室的許琳學姐、志峰、佳偉、會婷和親愛的同學立凱、熙甯、婁渥、志烽、奕南、昱安、克帆等人,這段時間感謝你們的協助與照顧,特別是許琳、佳偉在口試前不厭其煩地幫我潤稿、演練,終能順利通過,謝謝!另外,很感謝中研院俞震甫老師、臺師大葉恩肇老師對於論文給予指正和建議,讓研究結果更加完整。


論文以外,莫不感謝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周漢文老師、鍾增球老師、李曄、劉倩等人,在東秦嶺和桐柏山的野外除了獲益良多,亦是個難忘回憶。此外,史丹佛大學W. Gary Ernst教授、中研院藍晶瑩老師、臺大江博明老師、羅清華老師、鄧屬予老師、北京大學魏春景老師、德國GFZ研究中心Kamil Ustaszewski教授,以及系上劉瑩三老師、張有和老師、顏君毅老師讓我在地質知識收穫匪淺。


最後,感謝家人的默默支持與鼓勵,能讓我專心、安心完成學業。也謝謝花蓮縣明義國小師長以及聰明又貼心的學生們的包容及肯定,實在很希望帶你們到畢業,只是120位學生對我的負荷太重,除了上課、改作業、考卷等,對於"人"我實在無法如對待岩石般的冷漠且完全理性,其實在第二學期末可能勞累加上感冒,生平第一次有暈眩到快暈倒的不適狀況,且室友常描述我的夢話內容都是在教課或訓話(驚!!),因此我必須萬分不捨的下決定,一來健康為優先,二來若不停住,必定影響課程品質。


最後,謝謝大家陪伴我渡過忙碌且充實的研究生活。


祝福各位!


論文:
玉里帶萬榮地區構造地塊之岩石成因與全岩地化研究
 (全文於2014.06開放校外瀏覽)
( Metamorphic Petrogenesis and Whole-rock Geochemistry of Tectonic Blocks in the Wanjung Area, Eastern Taiwan )
研究新發現:
1. 綠輝石與透輝石共生關係為國內首次報導(cf. Yui & Lo, 1989;Beyssac et al. 2008 )。
2. 偏高溫型角閃石─韭閃石(pargasite)於含綠輝石岩、蛇紋岩與角閃石鈉長石岩內,為萬榮地區首次報導(cf. Lan, 1993)。
3. 蛇紋岩體圍岩-石榴石綠泥石片岩中發現石榴子石以鐵鋁榴石為主要端元成份,並具有生長型環帶(growth zoning)特徵(cf. Yui, 1993)。
4. 含綠輝石岩雖有岩性與主要元素成份差異,但微量元素分佈之蛛網圖相當一致,分析隱示來自相同原岩,原岩可能為富含斜長石之堆晶岩(plagioclase cumulate),並經歷換質作用或變質分異之改造,導致目前岩石顯示明顯之成份分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phill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